目录
加入书架
31萨克雷《名利场》
工作室:苏灵发布作者:苏灵发布时间:2022-10-02
追求名利并无不妥,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人生目标。我们甚至可以说,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一个无名无利的人,他的人生,算不得成功。然而,过分的追名逐利,这也绝不是一种好倾向。
当人的内心只剩下名利,他一心只想往上爬,而不顾及其他时,这个人必定被深渊所吞没。那一天或许来得很早,又或许来得极晚,但因果循环,没有人能够逃掉。你所该承受的命运,永远不会缺席。
今天所涉及的内容,便是一部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名利场》,作者是英国作家萨克雷。
该作品以19世纪初期的英国上层社会为背景,叙述了两个出生、性格都截然不同的女子的跌宕浮沉的人生历程。
蓓基出生卑微,是一个穷苦画家和歌剧舞女的女儿。她聪明精干,美丽动人,但虚荣心重,为跻身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最终,她拥有了相当可观的财产和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还得以觐见了英国国王。可是,她也因此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全都离她远去。
艾米莉亚出生于富裕的实业家家庭,她生性善良、单纯,但生活空虚,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后来,她家道中落,虽然如愿嫁给了青梅竹马的乔治,但并未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幸福,甚至差点遭到丈夫的背叛。在乔治死后,她成了寡妇,艰辛的独自扶养小乔治。所幸在故事的最后,她幡然醒悟,接受了爱慕他十几年的都宾,算是收获了一个幸福的结局。
萨克雷的这部小说,意在揭露英国封建贵族荒淫无耻、腐朽堕落的本质,以及资产阶级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虚伪面目。事实上,关于名利这一话题的探讨,具有永恒性。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名利的态度,都好像是一样的。很多人在拿“视钱财如粪土”这样的金句来美化自己的同时,他们的心里其实已经在盘算着,怎样才能以极少的代价,去捞到更多的油水。
19世纪初,英国距离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并没有如平民百姓所期盼的那般,将他们从封建贵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富商大贾们,依旧狠狠地剥削压榨着处于最底层的劳工,并主宰了当时的社会,贵族们一如既往的豪横,资本家们想着一切办法,来谋取自己的利益。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界上,从头到脚每一个汗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和肮脏的东西。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正蓬勃发展,它有很多体制、机制,正处于半成熟状态。社会在努力地向新时代迈进,旧时代的枷锁,却也死死地拖拽着它。很显然,拜金主义、唯利是图、权势利禄等,成为了人们普遍在遵循的价值观。
蓓基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实在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必定会批判她,放在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国家,大概也会有人批评她。可是在小说里所描述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都是歪风邪气,蓓基如此行径,难道又不能算上个“跟随时代潮流”的说辞。
大家就常说,在古代社会,下层民众是极为可怜的,可如果一个贫民,哪天突然就做了皇帝,他对其他贫民的剥削,也不会见得会有多轻,甚至会变本加厉。由此,我想我只能说,蓓基本身便有错,但那个时代也同样害了她。
作品里的两个女人,同是时代的受害者。不过,在面对时代的裹挟时,两人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态度。
蓓基不满足于自己的贫困,不甘心永远屈居人下,这是一种反叛精神。艾米莉亚在面对不公时,很多时候保持了沉默,这是选择了顺从,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肯定、不自信。艾米莉亚是带着一些软弱性子的,她不似蓓基那样反叛,于是她不敢发声,只能逆来顺受。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给予女性的地位并不很高,她们还在遭受着传统道德的约束。蓓基对于男人可以养女仆,而女人只能忠贞不二这件事,那是极其不满的,于是她也做出同样的回击。艾米莉亚对乔治的感情,有些像是愚忠,丈夫在她的眼里就是神,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对乔治的那种忠诚,是她和都宾走到一起的巨大阻力,她一直都在犹犹豫豫。
今天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从男性的附庸下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新的价值追求。但是,社会上不平等的现象,仍是小范围存在。况且,被压抑了的人们,一旦突然不再坚持原来的理念,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容易发生反弹。我们在笑侃着大男人要回家跪搓衣板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些东西,不要让社会从一个极端,再次走向另一个极端。
人们都在说着名利不过身外之物,都自以为可以做到无欲、淡泊,但其实我们谁也不相信这个。既然根本做不到,那便不必强求,适度追求名利,正确对待不公,不被错误或偏激的思潮所绑架,不因个人的遭遇而愤世嫉俗,心中有方向,脚下有力量,不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还是同开篇一样的,有因必有果,你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及自信、勇敢的品质,会陪伴你走向成功,收获幸福,加油,少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