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38莱辛《汉堡剧评》

工作室:苏灵发布作者:苏灵发布时间:2022-10-27

  莱辛是德国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剧作家,他反对新古典主义,主张建立民族文艺。


在《拉奥孔》之中,他第一次把文学当作语言文字的艺术来进行探讨。此外,莱辛对“诗画一致理论”的反对,也具有突破性。


今天要说的《汉堡剧评》,其基本主题是以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作家高乃依、拉辛、伏尔泰作为评论对象,借他们的剧作在汉堡剧院上演的机会,对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的写作目的、人物塑造、语言运用、规则设置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汉堡剧评》集中体现了莱辛关于市民剧理论的重要观点,也是西方文艺理论界的珍贵财富。


在《汉堡剧评》中,莱辛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依据,指出莎士比亚的悲剧优于高乃依,胜过伏尔泰,应成为德国民族戏剧学习的榜样。


在此之前,德国戏剧一味模仿法国新古典主义,而法国戏剧,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戏剧理论的曲解。所以为打破这种盲目崇拜法国戏剧的偏见,莱辛主张学习不拘泥于法国剧作的规则的写作,强调要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和戏剧理论那里去。并且,渴望德国完成统一,建立德意志民族政权的莱辛,也在此间表露了迫切希望德国民族文艺建立的意愿。


莱辛的市民剧理论,有一种反英雄主义倾向,他反对把悲剧变成纪念大人物的工具,提倡在剧中表现市民阶级的日常生活,这是站在平民立场,向贵族阶级戏剧观念发起挑战。


从这一点上讲,莱辛也认为艺术家应走出宫廷,走向民间,真实描写现实。纵观整个世界文学史,文学艺术从雅到俗,再呈现如今雅俗共赏的格局,所谓的上流社会与下流社会,两者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一个交融互动的过程。莱辛的市民剧理论,不排除资产阶级兴起的原因,但从整体上看,符合文学艺术发展的脉络。


莱辛认为,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作家,把规则变成了一种繁文缛节的形式,对戏剧加以限制,妨碍了戏剧对行动的叙述和性格的塑造。于是,被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的“三一律”,自然就受到了批判。


莱辛说,“行动整一律是古人的第一条规则,时间整一律和地点整一律,仿佛只是它的延续,古人对待后者,并不像对待前者那样严格”。我们不妨大胆定论,行动整一律至今仍有巨大价值,时间整一律和地点整一律,则像是“戴着镣铐跳舞”。


在这里,莱辛指出,形式不是戏剧的全部,戏剧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


可以说,这一观点超越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性格从属于情节的见解,突出了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地位。


在悲剧的净化效果的问题上,莱辛在批判高乃依曲解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的基础上,依据他对诗学的理解,认为恐惧和怜悯,在悲剧作用的问题上,是两种不可自顾宣泄的激情,而应共同以向道德完善的转化为目的。


我们理解这一观点,不妨再次回到平民性的立场上,莱辛宣传平民道德,主张用单纯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取代华而不实的贵族语言,这不仅指向平民与贵族的问题,同时也指向文艺与教化的问题。莱辛的市民剧理论,强调要发挥戏剧的道德教育功能,在这里有迹可循。


总之,莱辛的《汉堡剧评》,不仅通过对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的批判,澄清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在深刻研究前人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观点。


  莱辛本人身上,也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他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这位德国文论家的文艺理论,以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帷幕。除了《汉堡剧评》,他的其它著作也极有建树,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