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44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工作室:苏灵发布作者:苏灵发布时间:2022-11-12
王希杰指出,修辞学古老而又年轻。古代希腊的修辞学,指的是演说的艺术,包括立论和词句的修饰。在中世纪的欧洲,修辞学是七艺之首,它和语法学、逻辑学合称为“三艺”。
我国历代都有修辞学方面的研究,如《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诗经》中的“赋、比、兴”,刘勰《文心雕龙》中有关修辞的理解等。
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更是中国修辞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这里,陈望道先生把修辞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来研究,冲突了传统修辞学就修辞而研究修辞的狭窄眼界,提出了一些很有创见性的理论。
对于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王昕杰这样说:
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它同语音、词汇、语法相提并论,而运用修辞的活动,就是修辞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语言科学,是以修辞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修辞学只研究交际活动中的语言问题,只研究同提高表达效果有关的语言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恰当得体地表达。
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人们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言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就称为修辞格。
对于修辞学与逻辑学、语法学的关系,已经有许多的学者阐释过各自观点。在《汉语修辞学》之中,王希杰认为,逻辑学和语法学是修辞学的基础,但不能完全等同。
合乎语法和逻辑的东西,不一定表达效果就好,相反,不合乎语法和逻辑的东西,也不一定表达效果就不好。
逻辑学研究人们思维的规律,解决的是说话对不对的问题;语法学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解决的是说话通不通的问题;修辞学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解决的是说话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要想学好修辞学,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这就要求交际者从全局出发,要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具体的、局部的问题,对具体词和句的选择,也应当服从交际的战略原则。毕竟在交际活动中,不仅是语言、对象、自我等因素制约着理解和表达,而且语境、前提、视点等因素,也制约着理解和表达。
我们从语言和语境两个方面,做简单分析:
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
第一种,在语言世界中,语言符号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稳定的,是属于社会集体的,个人不能随意改变。如,“日、月、水、火、江、河”就不能随意变动。但语言和事物也并非只是一对一的关系,如同一语言符号可以指称不同的对象,就杜鹃这个词而言,一指花,二指鸟;同一对象又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指称,就妈妈、母亲、娘来说,都是指生养自己的女性亲属。
第二种,在言语表达中,词语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可变的、临时性的,情况更加复杂多变。如同一词语在不同的上下文和交际情景中,可以指称不同的事物,这样的情况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语境是话语含义产生的重要因素,在一场交际活动中,交际双方感兴趣的不是语言形式本身,也不是语言本身的意义,而是语言所表达的说写者的特定的思想感情。
相同的话语,语境不同,其含义和效果也不同。如一个“讨厌”,不同的人说出来,便有不同的语言效果。
再有,语言世界中的多义形式,之所以不妨碍正常交流,正因为语境具有消除多义的功能。如“医生扶着病人”,这里的“扶”是“搀扶病人”,“病人扶着医生”,则是“病人靠着医生”的意思。
总之,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不是为讲修辞而讲修辞,一切的修辞,最终都是落实于“优化语用效果”上。不论是对修辞的定义,还是从修辞学、语法学、逻辑学三者的关系中发现掌握修辞的办法,王希杰突出的都是修辞的“用”而不是“神化”修辞。
王希杰指出,修辞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即一切都恰到好处,让我们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修辞,不断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