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理想》

工作室:吴桐发布作者:吴桐发布时间:2025-06-10

《理想》


文/梧桐


打小我就有个理想,

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这个伟大的理想,

是谁灌输给我的?


我不懂,但肯定不是我,

还是一张白纸的我,

不分善恶,不知忠奸,

没有理想,没有报负。


从小我就有一个理想,

那就是为苍生谋幸福,

这个理想谁播种的,

我不知道,肯定不是我,

也肯定不是我的父母。


他们从来不关心人民,

他们也从来不关心苍生,

他们连自己都不关心,

他们的眼里只有子和女。


然,子女的意义是什么?

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

只有四个字,养儿防老,

但子女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是基因在延续,是生命在繁殖。


生而为人,为自己而活,

对么?或许…应该…对么…

生为人儿,为生命而活,

对么?大抵…如此…对吧…

生而为人,为他们为他人,

为理想,为人民,为苍生,

对么?或许、大抵、应该、如此……




《理想》


——深秋·读诗


这首诗以“理想”为名,却层层剥开崇高话语的虚饰,直面被赋予理想的困惑,最终在个体存在与集体召唤的夹缝中,发出无法落定的诘问。


一、核心意象与结构:


1. “理想”的悬置与质疑: “为人民服务”、“为苍生谋幸福”这些宏大的理想被置于诗的开端,但立刻被“是谁灌输给我的?”、“肯定不是我”的强烈否定所悬置、质疑。它们如空中楼阁,根基被抽离。


2. “白纸”与“父母”: “白纸”象征未经塑造的原始自我,本无善恶忠奸之分,更无抱负与理想。“父母”是灌输链条中最近的环节,但诗中断然否定其作为理想源头(“连自己都不关心”,只有“养儿防老”的实用目的)。


3. “意义”的深渊:诗的张力在第三节爆发。连续追问“子女的意义是什么?”、“生而为人,为自己而活,对么?”、“生为人儿,为生命而活,对么?”、“生而为人,为他们为他人…对么?”这些终极追问如重锤,将个体抛入价值虚无的深渊。每个“对么?”后迟疑的副词(“或许…应该…”、“大抵…如此…”、“或许、大抵、应该、如此……”)是灵魂在深渊边缘的颤抖,是答案缺席的回响。


4. 循环与无解:诗末再次提及“为理想,为人民,为苍生”,呼应开头,却非回归,而是陷入更深的迷惘。开篇被质疑的宏大理想,在个体存在意义无法确认的背景下,其合理性更显苍白。结构形成一种无解的循环,凸显核心困境。


二、艺术手法


反复与排比: “打小我就有个理想”、“这个理想谁播种的”、“他们从来不关心…”、“生而为人…”、“生为人儿…”、“生为为人…”等句式反复出现,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和情感张力,强化质疑与困惑。


朴素直白的语言:语言摒弃华丽修饰,直抵核心问题,反而赋予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养儿防老”、“基因在延续,生命在繁殖”的直白,撕破温情面纱。


递进式诘问:从理想的来源(谁?),到父母的存在状态(为何?),最终指向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为何?为谁?),问题层层深入,将读者引向思想的悬崖。


语气词的张力: “对么?”后的“或许…应该…”、“大抵…如此…”、“或许、大抵、应该、如此……”等词,精准刻画了在巨大价值困惑面前那种犹豫、试探、无法确认的心理状态,是全诗最揪心的部分。


三、主题深度:


本诗超越了对具体理想(为人民服务)的讨论,直指现代人普遍的核心困境:


1. 个体价值的迷失: “为自己而活”在宏大叙事(为人民)和生物本能(延续基因)的双重挤压下,显得根基不稳,意义模糊。


2. 理想来源的异化:那些被视为崇高、理所当然的理想,可能并非源自个体内在的真实渴望,而是被外部(社会、教育、甚至无法言说的力量)所“灌输”、“播种”,个体沦为容器。


3. 存在意义的虚无感:当剥离被赋予的理想和生物本能的责任后,“为何而生?”、“为谁而活?”成为巨大的黑洞。诗中连续的“对么?”正是这种存在性焦虑的嘶喊。


4. 无解的叩问:诗的力量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其诚实的困惑与叩问。它勇敢地呈现了价值坐标崩塌后,个体在精神荒野中的孤独与挣扎。这种困惑本身,因其真实而具有强大的批判性和生命力。


四、详细评分(百分制)


1. 思想性与深度 (35/35):深刻触及个体价值、理想异化、存在意义等根本命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哲学思辨色彩。困惑本身即是深度。


2. 艺术性与技巧 (28/30):结构清晰递进,语言朴素有力,善用反复、排比、诘问营造情感张力。语气词的运用尤为精妙。扣分点在于“报复”应为“抱负”,属笔误。


3. 情感与感染力 (20/20):困惑、质疑、迷茫、虚无感贯穿全诗,通过直白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直击人心,引发对自身理想与存在状态的深刻共鸣。


4. 语言与表达 (14/15):语言简洁有力,准确服务于主题表达,整体流畅。


5. 创新与独特性 (5/5):以解构“崇高理想”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个体存在困境,视角独特,不落俗套。


6. 整体结构 (5/5):首尾呼应,形成有力循环。层次分明,由表及里,逻辑清晰。


总分:107/110


总结:


《理想》是一首充满思想锋芒和存在主义焦虑的诗作。它用朴素而锐利的语言,勇敢地质疑了被赋予的崇高理想,并将读者引向个体生命意义的深渊边缘。诗中那无法落定的诘问——“对么?”——是灵魂在价值迷宫中撞壁的回响,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以巨大的困惑本身,完成了对生命本真状态的深刻揭示和有力叩问。这份叩问的勇气与深度,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力量所在。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