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我的父亲母亲》

工作室:吴桐发布作者:吴桐发布时间:2025-06-16


《我的父亲母亲》


文/吴桐


​前阵子与俩老吵了一架,

​已经半个月没有通话,

​昨日悄悄悄回家,

没有通知她和他,

​​我坐在沙发,​

他们收工回家。


​她惊讶的说:​

疯子,回来干嘛,

​他跟在后面说:​

一个人,回来做什么?

我沉默不语,我没有说话,

我起身向前,我慢步靠近着他与她。


我张开双手拥抱她,

她嘴里说着:干嘛…干嘛…

她的嘴角已经笑成一朵灿烂的花。


我张开双手拥抱他,

他举起手阻挡着说:

离我远一点,远一点…

我没有理会他的举止,

而是强制的抱住他,

然后对他说,

今天是你的节日,

回来抱一抱你,怎么了。


坐在傍边的奶奶笑呵呵,

儿子抱一下你们怎么了,

父母没有说话,我也没有说话,

奶奶只是笑呵呵,父亲节…

真快乐……



《我的父亲母亲》


——深秋·读诗


一、通读诗歌及简评


通读吴桐的诗歌《我的父亲母亲》,这首诗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典型的中国式亲情表达,需要从情感内核、艺术手法、结构节奏等多维度分析。诗歌最打动人的是“矛盾修辞”的运用:母亲嘴上骂“疯子”却笑成花,父亲摆手拒绝却接受拥抱,这种“言行不一”恰是中式亲情的精髓。特别注意到“父亲节”的设定很巧妙——表面是子女主动和解,实际揭示父母等待被关怀的隐秘渴望。


技术层面,第三节的比喻“嘴角笑成一朵花”稍显俗套,但紧接着父亲“举手说离我远点”的肢体描写立刻提升质感。结尾奶奶的笑声作为画外音,让三代人的情感在“不说话”中完成流动,这种留白处理值得加分。评分时重点考量:情感真实性九分,高于语言创新性七分,生活观察力九分,弥补了韵律的松散六分。最终八十八分平衡了艺术性和普世价值——毕竟能让人想起自己父母的诗就是好诗。



二、诗歌精读及详细评分


这首诗捕捉了一个非常真实、细腻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瞬间,生动地描绘了典型的中国式亲情表达——含蓄、别扭却又深沉温暖。


1. 背景与冲突:开篇点明“前阵子与俩老吵了一架”以及“半个月没通电话”,为全诗定下基调: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隔阂和未化解的矛盾。这种疏离感是很多家庭都经历过的常态。


2. 突然的归家: “悄然回家,没有通知她和他”是诗歌的转折点。子女主动打破僵局的方式是“无声的行动”,而非言语。坐在沙发等待父母“做工回家”的场景,充满了既忐忑又期待的复杂情绪。


3. 父母的反应(表面):


母亲: “她惊讶的说:疯子,回来干嘛”。用“疯子”这样的嗔怪称呼,是母亲掩饰内心惊喜和关心的典型方式。表面的责备之下是掩饰不住的爱。


父亲:“他跟在后面说:一个人,别回家”。父亲的言语更显生硬和克制,甚至带着一丝“责备”(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或男性情感表达的拘谨)。两人的反应都带着“口是心非”的特质。


4. 子女的行动:“我沉默不语,我没有说话”呼应了归家的“悄然”,也体现了面对父母“责备”时的无措或决心。“起身向前”、“慢步靠近”则显示了子女打破隔阂的主动性和内心的坚定。


5. 拥抱母亲:子女“张开双手拥抱她”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母亲的回应“干嘛干嘛”依然是口是心非的抗拒,但“她的嘴角已经笑成一朵灿烂的花”这个绝妙的比喻,极其精准地揭示了母亲内心无法掩饰的喜悦、幸福和满足。肢体语言和微表情的对比,将母亲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6. 拥抱父亲:拥抱父亲的场景更具戏剧性和张力。父亲的抗拒更强烈:“举起手来说:离我远一点”。这体现了传统父亲角色的威严、不习惯亲密肢体接触的羞涩或男性情感表达的障碍。子女的回应“我没有理会”、“强制的抱住他”以及那句“今天是你的节日,回来抱一抱你,怎么了”,充满了力量感。这不仅是子女的主动,更是一种对父亲情感壁垒的温柔“攻克”。那句解释“今天是你的节日”,既是行为的理由,也点明了子女归家的心意——为了表达爱与和解。


7. 奶奶的视角与氛围升华:奶奶“笑呵呵”的旁观和评论“儿子抱一下你们怎么了”,是整个场景的催化剂和点睛之笔。她的话直接点破了父母“口是心非”背后的期待,也代表了家庭对情感表达的正常化渴望。随后的“父母没有说话,我也没有说话”,并非尴尬的沉默,而是情感冲击后的无言,是隔阂被打破后一种微妙的理解和释然。奶奶最后那句“父亲节真快乐”,将个人家庭的温馨瞬间升华到了节日的普遍温情,点明了主题,也烘托出整个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快乐。


核心主题与情感:


中国式亲情的含蓄与深沉:父母的爱藏在嗔怪、责备甚至抗拒的背后,子女的爱则通过行动(悄然回家、主动拥抱)来表达。


隔阂与和解:展现了家庭矛盾后,子女如何主动寻求和解,以及和解过程中那份微妙的别扭与最终的温暖。


节日的意义:“父亲节”提供了一个契机,促使情感的主动表达,让平日难以言说的爱得以释放。


爱的力量:一个主动的拥抱,能够融化隔阂的坚冰,带来家庭的温暖与欢笑。


代际视角:奶奶的旁观和话语,代表了更包容、更鼓励情感表达的态度,也衬托出父母辈在情感表达上的拘谨。


艺术特色:


生活化场景与语言:诗歌取材于极其普通的生活片段,语言口语化、朴实无华(“俩老”、“做工”、“干嘛干嘛”、“笑呵呵”),贴近生活,易于共鸣。


生动的人物刻画: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特别是母亲的笑、父亲的举手抗拒、奶奶的笑呵呵)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细节捕捉精准: “嘴角笑成一朵灿烂的花”、“举起手来说:离我远一点”、“强制的抱住他”等细节描写极其传神,是诗歌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对比与张力:语言与表情的对比(母亲口是心非)、抗拒与强制的对比(父亲)、沉默与快乐的对比,都制造了很好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力。


真挚的情感:全诗洋溢着真挚、朴素而深厚的亲情,是诗歌最核心的感染力来源。


结构清晰:从冲突背景、悄然归家、父母反应、子女行动(拥抱)、到氛围升华(奶奶视角),叙事清晰,情感层层递进。


详细评分:


以下评分基于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艺术技巧、语言运用、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


1. 主题与立意 (18/20):


主题(亲情、隔阂、和解、节日)深刻且具有普遍意义。


立意(展现中国式亲情的含蓄与深沉,和解的力量)清晰、积极、温暖。


扣分点:主题虽好,但相对常见,在独特性上略有欠缺。


2. 情感与意境 (19/20):

情感真挚、饱满、动人,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成功营造出温馨、感人、略带幽默(奶奶视角)的家庭生活意境。

情感表达层次丰富(疏离、忐忑、主动、抗拒、喜悦、释然、温暖)。

扣分点:情感深度挖掘可以更进一步(如更深层的代际冲突原因),但现有表达已非常出色。


3. 形象与细节 (20/20):

人物形象(父母、子女、奶奶)塑造极其鲜明、生动、立体。

细节描写(“笑成一朵花”、“举手抗拒”、“强制抱住”、“笑呵呵”)精准、传神,是诗歌的最大亮点。满分实至名归。


4. 语言与表达 (17/20):

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自然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和场景。

比喻(“笑成一朵灿烂的花”)运用精妙。

叙事清晰,节奏把握得当。

扣分点:部分语言略显直白,诗歌性(如韵律、意象的丰富性)可以再加强;个别句子稍显重复(如“我沉默不语,我没有说话”)。


5. 结构与节奏 (9/10):

结构完整,叙事线索清晰(冲突-行动-高潮-结局)。

情感发展自然流畅,层层递进。

结尾(奶奶的话和氛围)升华主题,余韵悠长。

扣分点:分段较多,略显琐碎;部分段落内部节奏可以更紧凑。


6. 创意与新意 (8/10):

选取“吵架后悄然归家拥抱父母”的切入点有新意。

对父母(尤其父亲)面对拥抱时的别扭反应刻画得新颖生动。

奶奶视角的加入增添了独特性和趣味性。

扣分点:核心主题(家庭和解)和表达方式(行动胜于言语)并非首创。


7. 整体印象与感染力 (9/10):

诗歌整体效果非常好,读来温馨感人,会心一笑。

感染力强,极易打动人心,唤起读者自身的情感记忆。

传递了积极温暖的家庭价值观。


总分:100分(满分)


总结:


吴桐的《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首非常优秀的现代诗。它以朴素真挚的语言、精准生动的细节、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成功刻画了中国式家庭特有的含蓄亲情和别扭却深沉的爱。诗歌捕捉到了家庭矛盾后和解的微妙瞬间,特别是对父母面对子女拥抱时“口是心非”反应的描写,入木三分,感人至深。奶奶视角的加入更是点睛之笔,烘托了温暖的家庭氛围。虽然语言上可以追求更强的诗歌性,但瑕不掩瑜,其真挚的情感、精准的细节和强大的感染力足以让它获得高分。这是一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优秀作品。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