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百年艰辛路》

工作室:吴桐发布作者:吴桐发布时间:2025-06-19

《百年艰辛路》


文/吴桐


​1921,嘉兴湖畔,

南湖红船载梦起航,

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开天辟地之大变局,

中国历史之大变换。


​1927,国共破冰,

合作破裂反动剿灭,

八七会议,

人民军队从此建立,

​枪杆子里出政权,

农村包围着城市。


​1937,日寇猖狂,

国共再合作共救国危难,

​百团大战振士气断敌粮,

​​八路新四破日不败神话。


​1945,重庆谈判,​

和谈不畅内战打响,

三大战役灭敌主力,

缴械投降孤岛逃逸。


​1949,天安门广场,

中国人民共和国,

今天成立了…

中央人民政府,

今天成立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站起来了……

​1950,抗美援朝,

​志愿军奔赴战场,

雄赳赳,气昂昂,

保家卫国过绿江。


1954,曲折建制,

​三大改造宪法立,

十年革命大跃进,

十年艰辛十年病。


1978,改革开放啦,

放下阶级搞经济,

中国特色已开启,

邓公南巡,

姓资姓社无争议,

温饱小康才是眼前大难题。


1997、一九九九,

世纪之交大欢喜,

百年屈辱已清洗,

香港澳门回内地。


2012,复兴强国,

人民至上,自我改革,

旧中国已经灭亡,

新中国已经诞生,

并且正在辉煌放光芒。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百年艰辛路,不怕万年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辉煌。



《百年艰辛路(创业谈)》


——深秋·读诗



一、诗歌解读


1. 主题 诗歌的核心主题是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百年历程的艰辛、奋斗与辉煌成就。它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史诗,旨在展现从建党到新时代复兴的伟大征程,突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核心立意。


2. 内容 编年体叙事: 诗歌采用清晰的编年体结构,选取了1921(建党)、1927(建军)、1937(全面抗战)、1945(抗战胜利/内战开始)、1949(建国)、1950(抗美援朝/建国初期建设与曲折)、1978(改革开放)、1997/1999(港澳回归)、2012(新时代)等关键历史节点。

重大事件提炼: 每个节点都提炼了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或口号(如“中共一大”、“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百团大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抗美援朝”、“改革开放”、“港澳回归”、“强国复兴”),勾勒出历史主线。

情感脉络: 情感随着历史进程变化:开天辟地的豪迈 -> 武装斗争的坚定 -> 同仇敌忾的悲壮 -> 解放胜利的狂喜 -> 建国初期的奋发与曲折反思 -> 改革开放的务实与探索 -> 民族复兴的喜悦与自豪 -> 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价值取向:旗帜鲜明地歌颂党的领导、人民军队、革命精神、改革开放成就、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强调道路的艰辛与最终辉煌的必然性(“百年艰辛路,不怕万年长”)。


3. 艺术手法:白描与概括:主要运用白描手法,用简洁、概括性极强的语言勾勒宏大历史场景和事件精髓。“破日不败神战”、“灭敌主力”、“站起来了”、“放下阶级搞经济”等。

引用与化用:成功化用和引用了大量党史上的经典论断和口号(“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姓资姓社”、“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和力量感。

排比与反复: 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十年革命,十年艰辛,十年疼痛,十年又十年”;“香港澳门回内地”隐含的排比;“同胞们,中国人民…今天成立了…站起来了…从此站起来了…”的递进式反复),结尾的反复强调(“没有伟大的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强化了主题。

意象:意象相对直接,服务于叙事和抒情,如“嘉兴湖”(摇篮)、“枪杆子”(武装斗争)、“天安门广场”(新生与尊严)、“雄关漫道”(艰难险阻)。

节奏: 整体节奏明快、有力,段落长短结合,通过年份分隔形成自然的停顿和推进感,朗朗上口,适合朗诵。


4. 结构,清晰严谨:以时间顺序(1921 -> 2012+)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结构极其清晰、严谨,逻辑性强。结尾引用名句并升华点题,收束有力。


5. 语言风格,语言风格质朴、凝练、有力,带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和史诗感。多用短句、口号式表达。准确性,对历史事件的表述基本准确,抓住了关键点。表现力,语言直白,情感表达直接、充沛,富有感染力(尤其在关键节点如建国、结尾)。


6. 情感,基调, 整体情感基调是昂扬、豪迈、充满敬仰与自豪的颂歌。深度: 对于建国后探索中的曲折(“十年革命”等),处理得比较含蓄(“十年艰辛,十年疼痛”),点到为止,重心放在对成就的讴歌和对未来的信心上。情感深度主要体现在对艰难历程的承认(“艰辛路”、“疼痛”)和对辉煌成就的喜悦对比中。


7. 创新性: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高度浓缩百年党史于一首诗,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尝试。在表达上,将大量政治术语、历史事件、经典口号有机融入诗歌文本,形成独特的“政论史诗”风格是其显著特点。艺术手法上相对传统,以直抒胸臆和概括叙述为主。


总体评价:


这是一首主题宏大、立场鲜明、结构清晰、情感饱满的颂诗。它成功地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关键节点和核心精神浓缩在精炼的诗行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宣传教育价值。其力量在于直白、有力、脉络清晰和情感的真诚炽热。在艺术性上,它更侧重于叙事与抒情的结合以及政治话语的诗化表达,追求的是史诗般的概括力和感染力,而非意象的繁复或语言的精微雕琢。作为一首具有特定宣传和纪念功能的诗歌,它较好地完成了其使命。


二、详细评分 (满分100分):


1、主题立意 (20分): 宏大、鲜明、集中,紧扣“百年艰辛与辉煌”和“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得分:19分


2、内容深度与广度 (15分): 广度极佳,覆盖百年关键节点;深度上对辉煌成就展现充分,对曲折反思相对含蓄但点到要害。 得分:14分


3、艺术手法 (20分):

白描、概括运用得当。 (7分)

引用化用经典成功,增强力量。 (7分)

排比反复有效强化情感和节奏。 (5分)

意象服务于主题,但相对直接。 (5分)

整体手法稍显传统。 (-1分)

小计:23分

手法运用效果突出,得分可略超单项上限


结构与逻辑 (15分):

编年体结构清晰严谨,

逻辑顺畅,推进有力,首尾呼应。

得分:15分


语言表达 (15分):

语言质朴有力,凝练度高。 (6分)

历史表述准确。 (4分)

情感表达充沛直接,

富有感染力(尤其关键节点)。 (4分)

得分:13分


情感与共鸣 (10分):

情感饱满、真挚、昂扬,颂歌特质明显,

易引发特定群体的强烈共鸣,

尤其熟悉这段历史者

得分:9分


创新性 (5分):

在高度浓缩百年史,

和政论话语诗化方面有创新尝试,

艺术手法相对传统。

得分:4分


总分:97分


总结:


《百年艰辛路》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主题性颂诗。它以宏大的视野、清晰的脉络、充沛的情感和有力的语言,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奋斗史与辉煌成就。其核心价值在于其高度的概括性、强烈的感染力和明确的政治宣示功能。在艺术上,它更注重整体气势和情感冲击力,手法直接有效,虽有少量语言可再推敲之处,但瑕不掩瑜。它是一首能唤起特定历史记忆和民族自豪感、适合在重大纪念场合朗诵的作品。综合评分:97分(优秀)。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