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10冯骥才《神鞭》
工作室:苏灵发布作者:苏灵发布时间:2022-08-25
《神鞭》,这是一部持历史主义态度的寻根小说,曾被拍成电影,作者对当时清末民初社会背景下,人民从愚昧到觉醒的过程的描述,如今看来已经不觉得新奇,但在当时,却别开生面,给人眼前一亮。
小说主要讲述了清末民初的天津卫,小贩傻二接连以祖传一百零八式“辫子功”打败流氓恶霸和日本武士,享誉津门,被称为“神鞭”,然而面对八国联军的枪炮,傻二发现自己的辫子功根本无能为力,最终他改弦更张,剪掉辫子,变“神鞭”为“神枪”,成为了北伐军中的神枪手。
故事简介:
清末的天津卫,三月二十二,海神娘娘“出巡散福”之日,津门大办皇会。盐务展老爷新娶的小老婆飞来凤在这一天大出风头,逢会必截,犒赏丰厚。
突然,飞来凤的老相好,估衣街上的混混头子玻璃花跳出来横生事端,故意挑衅截会,让飞来凤出丑。众人劝说无效,双方剑拔弩张,僵持不下。
这时候,卖炸豆腐的小贩傻二挺身而出,用祖传的“辫子功”教训了一通小混混玻璃花。
玻璃花越想越气,为了找回面子,他先后请来了使弹弓的戴奎一、天津卫武术界祖师爷索天响、日本武士佐藤秀郎等人与傻二较量,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被傻二那一根神乎其神的辫子给打败了。
从此以后,傻二威名远扬,众人皆称傻二那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为“神鞭”,名流绅士们还送来写着“张我国威”的大匾。一时之间,被洋人一直以来嘲笑的大清国脏辫子,竟变成了国民心中的一件神器。
事情刚往好处发展,麻烦就紧接着来了。玻璃花与洋货店掌柜杨殿起收买了剃头匠,他们要割掉傻二的辫子买给洋人。傻二运气好躲过一劫,却吃惊不小。
正巧这时候傻二的相识,书画家金子仙来访。金子仙开导傻二说:“洋人想偷神鞭,意在夺我国民之精神,身上的毛发乃是祖先的精血凝成,一根不得损伤,你该视为国宝,加倍爱惜。”
傻二听了金子仙的解释,心里有种特殊的感觉,好像脑袋后面拖着的不是辫子,而是整个大清江山那么庄严,那么博大,那么沉重。因为辫子功不能外传,所以傻二求金子仙帮忙保媒,娶妻生子把祖宗的功夫传下去。金子仙便将自己的老闺女菊花嫁给傻二做了媳妇儿。
光绪二十六年,天下闹起义和拳。傻二的老乡刘四叔随义和团来天津,找到傻二。从刘四叔口中,傻二才了解了自家“辫子功”的来历。原来,傻二的祖上练的是一种源自佛门的问心拳,需要剃光头。清军入关后,男人必须留辫子。这一变革等于绝了傻二家的武艺。事情把人挤到那儿,有能耐就变,没能耐就完蛋。傻二的祖先把功夫改用在辫子上,创出了奇异的辫子功,这一变,又是绝活儿。
在刘四的劝说下,傻二加入了义和团,去紫竹林攻打洋人。出征前,义和团的头领曹福田画了个避洋枪的符咒给傻二。傻二把符咒塞进辫跟儿里,他感到满脑袋的头发都发烫,似乎真有法力注入其中。他想:神鞭加神拳,黄毛鬼子全玩完。他心里有种纵入紫竹林,一扫洋人的渴望。然而,在战场上,尽管义和团英勇无畏,但大刀长矛根本挡不住洋枪洋炮,连傻二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辫子,也被洋枪打断了。
死里逃生的傻二躲在老丈人金子仙家养伤。伤养好了,但傻二的头发始终长不好,又细又黄,辫子少了一尺,甩起来不够长,也没力道。金子仙讨得秘方帮傻二重新长出了又粗又重的辫子。辫子长出来后,在外人眼里,傻二的“神鞭”威风依旧,但他心里却不是滋味。傻二知道,看不见的洋枪子穿肩断辫的感觉,始终沉甸甸地压在他心上。在众人面前,他强撑着“神鞭”的功架,“张我国威”的大匾依旧气势昂扬地挂在家中,但傻二的五脏六腑总觉得空空荡荡,底气不足。
庚子事变后,傻二家生活困难,再加上妻子始终没有生养,傻二不想让功夫失传,于是打破功夫不外传的祖训,开馆收徒。转眼到了民国三年,全国男人都得剪辫子,当了大兵的玻璃花小人得势,又带着洋枪找上门来报仇。傻二无奈之下,隐姓埋名远走他乡。
过了一年,当傻二再出现在玻璃花面前时,他已经剪掉了长辫子,改“神鞭”为“神枪”,枪法就像他当年的神鞭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
玻璃花见状惊得嗓音都变了调:“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傻二说:“你算说错了!你要知道我家祖宗怎么创出这辫子功,就知道我把祖宗的真能耐接过来了。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
不久后,传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百发百中,他双手打枪,是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可谁也说不出这人的姓名,只有玻璃花心中有数。
《神鞭》是一幅民俗风情画,作者从皇会表演到天津卫给孩子取名的民俗,从孩子“跳墙”的成人仪式到民间武功流派的源流,从南门外景色的绘制到服装、轿子、室内陈设的描摹,介绍了天津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大背景下天津的世态民情。通过杨殿起、金子仙等个性化人物展现了殖民统治下市井细民的各色心态。
作者写民俗风情,并不是满足于表层形态的展示,而是以追根溯源为目的,在《神鞭》里,冯骥才辩证看待了传统和创新问题,具有历史的积极的思考。傻二头上的那条辫子浓缩了一段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人承受的文化压力,它是一种民俗,又是一种制度,更是中国人文化心态中正统意识和祖上至上主义的表现。
傻二的一条辫子横扫天津卫,打得各种人马魂飞魄散,人们对这条被看做“祖宗的精血”的辫子顶礼膜拜,穿凿附会,有些店铺甚至在门口挂出假的“神鞭”以辟邪除祟,似乎是凡祖宗的东西永远没有错。但面对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这祖宗留下的宝贝却只有被削断、烧毁的命运。这样的反转揭露了传统文化中那种似乎永远不败的虚假的精神支柱,辫子成为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病态的象征。
可以说,傻二和玻璃花关于弃神鞭用神枪的简短对话,道尽了作者的态度,是小说思想的最集中体现。傻二弃神鞭学神枪,这充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的民族精神的真谛——敢于正视现实,适应时代变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变革中勇于进取,敢于创新,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摆脱沉重的精神负荷,向着更先进的文明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