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加入书架

1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工作室:苏灵发布作者:苏灵发布时间:2022-08-26

《海上花列传》,我国清末一部以妓 院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它也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作为一部吴语小说,最初的《海上花列传》给非吴地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后世张爱玲曾将其翻译为国语,命名为《海上花》。《海上花列传》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也拉开了中国近代通俗文学的序幕。

内容简介:

小说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二人从农村来到上海,因生活所迫,终至堕 落的故事为主线,以上海妓 院为中心,旁及官、商各界,为我们塑造了一批遭遇不同、性格各异的妓 女、老鸨、嫖客、仆役形象。在叙述过程中,韩邦庆穿插藏闪的艺术结构、平淡自然的白描写法,历来为人所称道。书中人物对话全部采用苏州方言,生动活泼,极具地域性,开创了方言小说的先河。

《海上花列传》的主线是赵氏兄妹在上海这个大花场的沉 沦过程,中间重点描写的有五组主要人物。

一是富家子弟王莲生与沈小红、张蕙贞的感情纠葛;

二是政府官员罗子富与黄翠凤、蒋月琴的关系;

三是书香人家陶玉甫与李漱芳的生死离别; 

四是弱冠青年朱淑人与周双玉的最终无缘;

五是风 流子弟史天然对赵二宝的爽约。这其中又以洪善卿与赵朴斋甥舅两人为串线。

在《海上花列传》中,女性形象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妓 女,也即书中的“讨人”、“倌人”,包括正式在册的高级妓 女和民间的“野鸡”。

第二类女性形象就是照顾妓 女的娘姨和大姐以及老鸨们,这些人一般不自己出门接客,只负责第一类女性的生活起居。

按照书中的描述,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在编倌人需要一个娘姨(负责传话买东西,出现在客人来前或者走后,以及需要购买东西传话的时刻)、一个大姐(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细节,比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给倌人梳洗更衣等,可以在客人与倌人聊天的时候出现)、一到两个丫头(负责倌人出门时起居,以显示倌人身份,多在倌人交际的酒场出现,有时候大姐与丫头是同样的人)。在书寓中还有专门的老鸨和龟公。那些高级倌人还会有固定的客人。

以书中的高级倌人黄翠凤为例,她有自己的房子,在尚仁里,有专门娘姨赵家姆,大姐小阿宝,老鸨黄二姐,客人罗子富、钱子刚等,丫头(也是未来的倌人)黄金凤、黄玉凤等。一般的民间妓 女,大多为生活所迫,由自己的婆婆或者母亲充当娘姨加大姐的角色,条件好一些的有一到两个丫头,条件不好的就什么仆人也没有。比如沦为妓 女的民间女子诸十全,她与婆婆诸三姐在大兴里的家就是交易场所,婆婆诸三姐既是娘姨又是大姐,还是丫头(虽然诸十全不用经常出门),老鸨,甚至龟公,在有客人撒泼的时候要负责保护诸十全。

读《海上花列传》,最重要的不在于故事,而是书中体现出的对妓 女这一特殊群体的现实关怀。妓 女的生活,在文学上也是现实的题材,不过前人所作,都成为游戏式的描写,结果是作者借此以表白其怀才不遇的身世,而造成一种极其低级的气氛。真能将妓 院生活的经验,加以真实深刻的暴露,一扫倡优小说的滥调的,是用苏州话写成的《海上花列传》。书中广泛描写了官僚、名士、商人、买办、纨袴子弟、地痞流氓等人的狎妓生活以及妓 女的悲惨遭遇。内容虽以写妓 院生活为主,而旁及官场和商界,反映了日益殖民地化的城市上海的部分社会面貌。作者以看似不动声色的笔墨,描写了当时贫富悬殊、贵贱分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近代中国,随着上海作为都市的崛起,新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市民通俗文学随之兴起,1892年,韩邦庆创办了个人刊物《海上奇书》,并在上面连载自撰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海上花列传》显现出了近代市民通俗文学的许多特征:它描述的是上海通商以来的“今社会”,直面当今都市生活,表达人生劝诫或社会思考,有着与中国古代文学不同的思维取向。

它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移民小说”,不是有由于战争或者饥荒而出现的流民迁徙,而是记录了由于追逐财富而聚集的市民的形成,写中国乡民如何向市民转型,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的都市小说。

小说不再写农耕社会的乡绅观念、田园、酒肆、客舍,而是写上海都市形成过程中的观念和物质变化,是中国都市现代化过程的文字记录。不再是汇集整理或者集成刻印,而是在现代媒体上逐日连载。这样的创作方式,对小说的构思,结构的形成,情节的处理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在美学上有特色,有众多突破的连载小说。特别是小说采用双语系统,即叙述语言用官话,人物语言用吴语,体现了作者对小说语言生动性、性格化的追求。


添加表情
全部评论
全部0条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